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见习记者 胡特旗 通讯员 邓安成
冬日的贵州省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塔松苍翠挺拔,如忠诚卫士挺立在图书馆广场;新综合实训楼前的湖面波光粼粼,银杏道旁的反诈宣传摊前,志愿者向驻足同学递上“刷单返利”警示单,金黄的银杏叶飘落在“守住钱袋子”标语旁。傍晚,保卫部老师走进班级,讲解“婚恋交友类”骗局常识,与窗外的塔松一同,为校园筑牢安全屏障。
近年来,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立足贵州第一所特色鲜明高水平职业本科大学的战略定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班级为反诈最小单元,创新推出“保卫部进班级”工作法,构建起“专业力量下沉、班级主体激活、多方协同联动、学生家长参与”的反诈新模式,精准打造“零发案”班级,实现全员反诈意识100%覆盖,呈现“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提升、部门安全防范措施持续提升、发案数持续下降”的“两升一降”态势,为高校安全治理提供了“贵阳模式”。
坚持党建引领:为校园安全治理提供坚强保障
赓续伟业,育人为要。当前,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日益突出,成为校园安全的重大隐患。怎么样做才能把师生的“钱袋子”守住?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将“保卫部进班级”作为破解反诈治理难题的关键抓手,通过组织嵌入、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整合“保卫部+派出所”等多方力量,推动反诈宣传教育精准下沉至每一个班级,构建“预防-宣传-处置-总结”闭环工作模式。
校党委健全完善以党委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安全治理领导体制,制定《“保卫部进班级”工作法项目化推动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工作方案》,构建决策层、执行层、末梢层“三维联动”治理共同体。学校成立以辅导员为组长,班长、宣传委员等组成的反诈工作小组,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我们正将电信网络诈骗从‘点’上的个案,转向‘面’上宣传教育的全覆盖,力求拼出一张完整而坚实的安全治理版图。”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俊基介绍,学校保卫部会同辖区公安机关建立“反诈工作室”,组建6人“反诈讲师团”,实现“人人有课件、个个上讲台”。讲师团每周下沉对应班级担任“反诈宣讲专员”,通过高频次、近距离的互动宣讲,将反诈知识融入学生日常。
“保卫部进班级”不仅是服务方式创新,更是教育理念转变,形成了“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良好效应。校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党委保卫部牢记嘱托,信念坚定,担当实干,始终坚持用爱诠释校园温度,用情用心守护师生的“钱袋子”,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职业高校保卫干部的时代精神、时代风采、时代楷模。
做实“五化项目”:为校园安全治理提供创新样本
“我们要求保卫部每一位老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成为学生防骗路上的引路人。”党委保卫部部长宋仁磊表示,学校以反诈教育场景化、预警响应极速化、班级防控制度化、家校协同精准化、成效评估数据化“五化项目”为抓手,开展“一班一策”精准宣传服务,探索出高校安全治理新路径。
学校开发“反诈情景实训课程”,设置12个典型诈骗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话术对抗掌握防骗技巧,同类骗局识别准确率从30%提升至90%以上。同时建设校园反诈体验阵地,在大学生康铭社区成长发展中心设置诈骗工具展示柜、真实案例互动墙,收集学生防骗心得作为宣传素材,成效显著。
学校建立“3-10-30”响应机制,明确学生遇诈骗后需第一时间冻结银行卡、修改支付密码,向班长、辅导员、保卫部报告,并保留相关证据协助报案。此外,学校正在开发“贵康大反诈预警小程序”,学生可一键查询风险等级,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提升预警便捷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诈骗无处不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很容易成为诈骗的受害者。”护理学院护理2524班辅导员陈和举在主题班会上满怀激情地说,自从学校推行每周一次反诈微课堂、每月一次案例分析会、每月一次反诈主题班会、每年一次反诈演练、每班一份《班级反诈工作标准化手册》“五个一”班级反诈制度以来,学生的反诈防诈意识有了较大提升,学生参与学习、举报线索、创作反诈作品积极性大增,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内在动力,激活了班级治理微单元。
学校通过反诈“云课堂”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开展“冒充客服诈骗揭秘”“虚假购物易落陷”等专场讲座,累计观看人次突破5万,单场最高互动留言达2000余条。课程录像制成系列微课,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开,供学生家长随时学习。家长们表示,这类讲座为家庭财产安全上了“防护锁”,希望多举办类似活动。
学校构建“三维评估体系”,从知识维度、行为维度、结果维度每月生成《班级反诈能力雷达图》,直观展示各班级信息识别、风险应对等表现。同时建立反诈工作数据库,实现校所联动,为动态分析诈骗案件分布、类型、受骗群体特征提供数据支撑,助力精准施策。
坚持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校园安全治理效能
“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效能最终要通过师生感受来体现,而师生感受的提升又能反哺治理认同,形成良性互动。”校党委学工部部长黄卫表示,电信网络诈骗治理需注重投入,打通校园最后“一米”,解决师生急难愁盼,推动学校的平安建设制度愈加完善、安全“防护网”更加紧密、服务“连心桥”更加牢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班级层面设立《班级反诈工作台账》,每周收集可疑信息,开通匿名问卷、私信举报渠道,成立风险研判与预警工作小组。低风险信息由宣传委员在班级群辟谣提醒,高风险则启动紧急干预流程。班级还设立由寝室长兼任的“反诈信息员”,密切关注同学异常动态,及时反馈预警信息,必要时启动“一键直达”响应机制。
学校打造校园反诈宣传矩阵,在班级设立线下反诈文化角,定期更新警示信息;在教学楼、宿舍区、食堂等场所张贴反诈海报200余张,学生创作反诈主题海报、表情包、短视频1000余个,在校园平台广泛传播。同时向学生家长发放《反诈告知书》3000余份,提醒警惕“子女考证培训”“突发疾病需转账”等诈骗话术,获得家长认可。
学校实施量化考核与奖惩制度,明确主题班会宣传参与率≥95%、“国家反诈中心”APP下载率100%、班委可疑信息响应时间≤24小时。发生诈骗案件后,班长需在班级会上说明整改措施,辅导员提交书面整改报告。学期考核前10名的班级授予“反诈示范班级”锦旗,前100名宿舍颁发“贵小康反诈先锋宿舍”锦旗,优秀联络员获“校园安全卫士”证书。对考核低于80分的班级责令整改,班委未落实宣传工作导致同学受骗的,取消当学期评优资格;对多次拒绝参与反诈学习的同学,由辅导员约谈并纳入重点关注。
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工作没有终点,唯有不断创新。“学校将继续深化“保卫进班级”反诈工作法,不断发挥学生社团的先锋作用,以一片丹心守护校园安全,用责任与担当书写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的‘贵阳答卷’。”校党委副书记刘维琴说。
编辑: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