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概况 通知公告 投稿专区 人才招聘 对外联络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安全防范

深耕“百千工程” 筑牢平安基石 ​榆林高新公安奋力谱写基层警务现代化新篇章

时间:2025-09-23 19:32:3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作者: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通讯员 孙宏

      去年以来,陕西省榆林市公安局高新分局聚焦“派出所主防”定位,在警力下沉、规范建设、社区警务、智慧赋能四个维度系统施策、精准发力,纵深推进派出所提档升级“百千工程”,实现了派出所工作质效整体性飞跃,辖区刑事、治安警情发案同比下降56%、42%,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基层虽然辛苦,但这是真正锤炼能力、服务群众的主战场。”这是公安高新分局情指中心民警郝云成下沉至沙河路派出所后的切身感受。

      2024年11月,分局建立局领导、部门负责人、副科级干部“三级包抓”社区警务工作机制。郝云成下沉至沙河路派出所后,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在一起网络赌博案件侦办中,通过对海量电子数据的精准分析,快速锁定关键证据链条,协助办案团队一周内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捣毁了一个隐藏在居民区的作案窝点。

      该案的成功破获也展现了机关警力下沉带来的战力倍增效应。

      公安高新分局采取“按需下沉、轮岗派驻、定责考核”的模式,分批次、常态化选派机关年轻民警和业务骨干充实派出所。下沉民辅警全面融入派出所“两队一室”架构,其考核管理权全部移交派出所,确保沉得下、留得住、干得好。同时,建立基层警力抽调审批机制,明确非重大紧急任务不得抽调派出所警力,精简派出所承担的非警务活动,并固化新警优先补充派出所机制,充实社区警力,打造“1名社区民警+若干警务助理+网格员+高新义警”的综治力量团队,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百千工程”开展以来,累计从分局机关下沉警力38名,各派出所总警力占分局总警力49.5%,社区警务队警力占比由过去的30%左右稳定提升至43%,派出所民警人均接处警量同比下降15%。

      为推动“两队一室”实质运转,去年以来,公安高新分局严格按照公安部标准,对全局各派出所的外观标识、建筑外观进行统一规范,科学设置服务区、办案区、办公区、生活区。高标准建设综合指挥室,整合接处警、情报研判、勤务调度等职能,利用大数据平台研发高频场景预警模型,如“异常聚集”“拉车门”等,实现风险实时预警。

      2024年以来,分局通过技术手段成功避免多起群众财产损失和安全事故,使其成为派出所的“智慧大脑”和指挥中枢。“两队一室”机制运行后,综合指挥室日均高效分流非警务警情10余起,指令精准率达99%,通过视频巡查、精准研判、指挥调度直接支撑抓获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数量同比上升31%。

      为切实筑牢平安建设“前沿阵地”,公安高新分局将社区警务工作置于基础性、先导性位置,推动警务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明确社区民警“深耕责任田”职责,主要承担实有人口管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防范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任务,不参与派出所值班备勤和案件办理。

      同时,分局建立“警格+网格”融合机制,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或主任助理,推动警务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并整合网格员、物业、保安、志愿者等力量,组建“高新义警”队伍,落实“一平房区一警、一社区一公检法司”工作机制,形成了“民警牵头、多元参与、群防群治”的治理共同体。

      目前,分局社区民警专职化率达100%,社区见警率、管事率显著提升。今年以来,通过社区警务工作收集各类社情民意1340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125起,化解成功率达96.5%,可防性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42%。

      不仅如此,公安高新分局还坚持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为一线民辅警全部配发最新一代警务通,并深度定制开发集信息查询、人脸比对、数据采集、移动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APP。建立“人工+智能”“网上+网下”信息联采机制,要求社区民警利用警务通实现信息“即采即核即传”。组织开展“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基础信息采集会战,建立“日通报、周评比、月考核”机制,确保信息“完整、准确、鲜活”,全面夯实公安工作大数据根基。

      2024年以来,分局依托精准的基础信息,推送预警信息623条,直接或间接支撑破获各类案件89起,抓获逃犯38名。

      据悉,下一步,公安高新分局将持续巩固深化“百千工程”建设成果,不断完善符合新时代要求、体现榆林高新公安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护航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辑:明东

相关阅读

中国法治宣传教育网 fzwh.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