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在贵州省沙子哨监狱的亲情帮教活动现场,罪犯杨某将用自己劳动报酬购买的鲜花与贺卡郑重递到母亲手中。母子俩瞬间紧紧相拥,泪水无声落下,多年的隔阂与沉默在这一刻被融化。这温情一幕,正是监狱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情化人、以爱育心的生动缩影。
曾经,杨某是民警眼中出了名的“硬钉子”——每月平均打架超过2次,常常抗拒习艺劳动,平日里沉默寡言却一点就炸,甚至会煽动他人对抗管理。“那时候,我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我,只想破罐子破摔。”杨某回忆起过去时坦言。面对这样一个“不定时炸弹”,民警们从未放弃。自启动“枫桥式监区”机制后,监狱迅速为杨某成立专项小组,建立“一人一档、一组一案”的精准台账,从心理、行为、家庭、环境等多个维度对他开展系统干预,推动他从“对抗管理”一步步走向“主动改造”。
为精准帮杨某走出困境,民警们翻阅厚厚的档案,细致记录他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在一次次深夜谈话中捕捉他言语背后的情绪波动。通过深度阅卷、行为观察和系统性沟通,民警为杨某完成了一次彻底的“心理扫描”,最终锁定他的三大矛盾根源:深度自责、亲情断裂、情绪与社交能力缺失。在此基础上,监区为他量身定制了阶段性、动态化的矫正方案,每一步设计都紧扣需求,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准,以对症施策助力他重获新生。
为从外因影响内因,帮助杨某进一步打开心扉,民警还创新运用“环境疗法”,将他调至氛围融洽、互助意识强的监室。同时,安排积极改造的罪犯与他同组劳动、同桌吃饭、促膝谈心,一点点卸下他的心防。渐渐地,杨某从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变成了主动融入的“参与者”,群体的温暖悄悄唤醒了他冰封已久的内心,实现了拔刺融冰见真情的转变。
在持续帮扶中,民警还发现杨某对乒乓球有着强烈的兴趣,便以此为切入点,引导他通过运动释放情绪、建立自信。在汗水与掌声的陪伴下,杨某逐渐找到久违的成就感,情绪管理能力也悄然提升,成功从“情绪失控者”转变为“情绪管理者”,用热爱重塑人生方向。
民警们深知,亲情的唤醒是改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帮杨某修复亲情关系,他们多次致电其母亲,还一次次上门家访,耐心转达杨某的忏悔与对亲情的期盼。起初,杨某的母亲因过往隔阂心存芥蒂,民警便一边耐心倾听她的顾虑,一边细致沟通杨某的转变,慢慢搭建起母子之间的“情感桥梁”。母亲节前夕,监区精心策划了这场亲情帮教活动:悄悄联系杨母协助她来到现场,同时鼓励杨某用劳动所得准备鲜花和贺卡。活动中,母子俩终于得以面对面坐下,签下帮教协议、互诉心声,多年的隔阂在泪水中被彻底冲刷,希望的种子在曾经的“人生废墟”上悄然发芽。
在沙子哨监狱,杨某的转变并非孤例。近年来,监狱系统持续推进“枫桥经验”与罪犯改造深度融合,建立起从排查、研判、干预到回访的闭环工作机制,同时整合民警、罪犯、家庭、社会四方力量,构建起“多元共治”的矫治体系。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监狱民警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他们不仅是严格的执法者,更是引领迷途者的引路人、倾听心声的陪伴者、助力梦想重启的造梦人。
监狱的改造目标远不止于让罪犯表面服从管理,而是要让规则从墙上的制度变为心中的认同,让约束从外在的强制转为内在的自觉。杨某的改变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缩影。此前一次个别谈话中,民警问杨某:“你觉得这些规定是为了什么?”他沉默片刻后回答:“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对自己负责。”这样的认知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监狱推进“认同教育”的成果。通过法治课堂、情景模拟、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监狱让罪犯深入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与价值;民警在日常管理中,也不仅是规定的执行者,更是耐心的解释者、积极的引导者——他们会细致阐明每一条规定的初衷,结合真实案例解读违法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伤害,引导罪犯从内心深处建立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

图为监区升旗现场。
即便在高墙之内,法治与温情也从不缺席。通过科学的系统方法、真挚的情感关怀与多元的社会化帮扶,沙子哨监狱正不断书写着更多“迷途知返”的故事。监狱改造的最终目的,便是让规则不再只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化为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指引着更多像杨某一样的人,真正走向人生的新生。
编辑: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