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概况 通知公告 投稿专区 人才招聘 对外联络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学

法律垂域大模型赋能法学教育的时代展望

时间:2025-11-21 17:35:3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作者:

      □ 王禄生(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自2022年“推进教育数字化”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来,教育部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在此时代浪潮之中,运用数字技术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成果赋能教育,已成为顺应技术发展规律、推动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其中,作为兼具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大型语言模型,法律垂域大模型是专门设计用于法律领域,旨在满足法律场景对准确性、公正性严格要求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随着全球范围内法律垂域大模型技术迭代与应用探索的日益活跃,其凭借对海量法律法规、司法判例、学术文献等专业语料的深度学习能力以及持续优化的数据处理与算法技术,正逐步展现出为法学教育整体数字化转型注入全新动能的优秀潜能。正因如此,法律垂域大模型被寄予了推动法学教育模式系统性变革,全面提升未来法治人才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进而更高效服务于全面依法治国宏伟战略的殷切厚望,其在赋能法学教育领域的展望也正逐步从蓝图走进现实。

法律垂域大模型在法学教育领域的核心功能

      基于海量法律文本的系统性垂直训练与法律专业领域的技术调优,当前法律垂域大模型相较于通用大模型而言,已具备较强法律语言理解、专业任务泛化处理及可信知识生成能力。在法学教育领域,其核心功能包括:

      一是法律知识梳理,法律垂域大模型能够通过对海量法律条文、学术文献与案例资源的深度语义理解,系统性地梳理法律知识的内在逻辑,构建动态化、体系化的知识图谱,帮助学生跨越部门法壁垒,从历史与比较等研究视角形成对法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把握与系统性认知。

      二是法律案例分析,法律垂域大模型可基于输入的案情事实,进行多维度解析,包括事实认定、法律关系厘清、争议焦点归纳、法律适用推理等,并能关联相似案例进行对比,直观揭示法律规则在具体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路径与应用逻辑,从而有效辅助学生掌握案例分析的思维框架与实操技能。

      三是法律研究支持,法律垂域大模型能够跟踪学术前沿动态与立法司法最新发展,进行热点问题的趋势分析与预测,开展跨法域法律规范的比较研究,并针对特定社会现实问题或立法空白领域提供初步的研究思路与草案建议,提升法学研究效率。

      四是实务场景模拟,法律垂域大模型能够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法律实践环境,如模拟法庭辩论、合同谈判、法律咨询及调解等多种实务场景,帮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交互过程中系统锻炼法律思维、证据运用、语言表达乃至临场应变等综合实务能力,从而有效加速其从法学学生向合格法律职业人的角色转化。

      五是法律文书辅导,法律垂域大模型能够依据各类法律文书的规范格式与写作要求,辅助起草各类法律文书;智能识别并提示文书中存在的模糊表述、逻辑漏洞或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与优化方案。这种即时、精准的反馈机制,构成一个高效的“写作—反馈—修正”学习闭环,能够促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切实提升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上述五大核心功能,使得法律垂域大模型有望从传统的“知识问答工具”角色,演进为能够进行深度交互、逻辑推理与场景化应用的“人机协同伙伴”,并在赋能法学教育的过程中展现出多维度、深层次的应用潜力。

法律垂域大模型对法学教育的赋能作用

      法律垂域大模型通过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技能强化与思维优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多维度知识获取、探究式分析思辨、跨领域法律实务以及法律新科技应用等关键能力。这为培养适应新时代法治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题思路。换言之,作为人工智能法律学习助手,法律垂域大模型可从“知识传递”到“能力生成”的范式转型途径,为学生提供自主式、个性化、交互式的法律学习方式。随着法律垂域大模型潜能的充分释放,其将对法学教育产生多维度、深层次的赋能作用。

      首先,推动课程知识整合。法律垂域大模型凭借其深度语义理解与知识图谱构建能力,能够系统整合分散于各部门法中的概念、原则与规则,形成逻辑自洽、层次分明的体系化知识网络,助力学生超越传统课程设置的局限,在动态、关联的认知框架中把握法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架构与内在联系。

      其次,强化实训场景搭建。法律垂域大模型依托虚拟仿真技术与多智能体协同机制,可生成高度逼真且可无限复用的法律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在虚拟空间中反复进行高强度、全流程的实务训练。此外,法律垂域大模型实务场景模拟与法律文书辅导功能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从案情分析、证据质证到文书撰写的全流程实战训练,极大拓展了法学教育的时空边界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沉浸式体验。

      再次,促进个性化学习。法律垂域大模型凭借其自适应学习算法与多轮对话能力,能够精准诊断每位学生的知识盲区、能力短板与思维偏好,据此生成定制化的学习路径、推送针对性的训练材料并提供即时性的辅导反馈,从而真正实现规模化的因材施教与按需赋能,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式、探究式的深度学习。

      最后,实现本硕连贯培养。法律垂域大模型通过打通本科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生前沿科研训练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体化的能力进阶培养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法律垂域大模型五大核心功能协同运作所带来的法学教育赋能效果,可以形成“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闭环,不仅助力本科生夯实法学专业基础,还能为研究生阶段的深度研究与法学知识创新探索铺平道路,真正实现本硕教育的有机衔接与融会贯通。这一系统性解决方案,既回应了数字时代法学教育转型的迫切需求,也以现代技术赋能教育的方式,推动法律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跃升、推动学生由“知识存储型人才”转变为“能力迭代型人才”、推动教师由“知识讲授者”转变为“能力激发者”、推动AI由“教学辅助者”转变为“教学赋能者”,为构建智慧法治教育生态注入新动能。

      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定位,对新时代法学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使命任务和时代要求。尽管法律垂域大模型为法学教育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充满无限可能的智慧图景,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新技术的引入与推广都非一蹴而就,其规模化应用之路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以审慎、理性的态度积极应对。当前法律垂域大模型尚未在法学教学领域得到充分推广,其背后原因复杂多元,既有以“知识幻觉”为代表的技术风险考量,也涉及师生双方技术应用素养提升、传统教学模式转型等深层议题思考。面向未来,我们既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变革,积极探索并支持扎根于我国本土教育实践的创新应用,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教学设计、健全伦理规范与安全保障体系。未来的智慧法学教育,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个从“师—生”二元转向由以教师主导、AI赋能、学生主体为特征的“师—机—生”三元良性协同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技术是桥梁与工具,而其最终指向是培养出具备扎实法学功底、独立思辨能力、深厚人文情怀与开阔国际视野,能够真正担当起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重任的卓越法治人才。这条探索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未来可期。

编辑:明东

相关阅读

中国法治宣传教育网 fzwh.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