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小琼
9月23日,《问心三部曲》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问心三部曲》由《追问》《初心》《撕裂》三部作品组成,从纪实、随笔、小说三个维度,讲述了权力腐蚀的心理机制、初心的坚守与丧失,以及人性在欲望与理想之间的撕扯。研讨会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主办,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刘海涛主持。来自文学、出版、法学及评论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在致辞中指出,《追问》自2017年问世以来,连续八年畅销不衰,已成为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的代表性作品。此次以三部曲形式再版,将纪实、随笔、小说整合为一个整体,打破了文体边界,展现出“大时代观、大文学观”的出版新气象。这种跨文体的整合既丰富了文学表达,也拓展了现实题材创作的可能性。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问心三部曲》正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文学回应。《问心三部曲》热销,源于紧扣时代重大关切,以文学方式回应反腐这一社会热点与治理难点。
研讨会上,《问心三部曲》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丁捷回顾了创作历程。他表示,《追问》是“心灵解读”,通过剖析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寻找腐败的心理病灶;《初心》是“心灵解码”,从文化和教育层面探讨信仰与价值的失守;《撕裂》是“心灵解密”,通过虚构故事揭示人性与制度、情感与责任之间的复杂纠葛。《追问》出版后进行了300余场面对面的读者交流,这些“再追问”催生了《初心》。而《撕裂》最终转向长篇小说,是为了以更文学化的方式触及问题的核心。
在研讨环节,来自法学界与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展开了一场跨学科“对谈”,从制度、价值与文学等不同层面对《问心三部曲》进行了深度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指出,《问心三部曲》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式“忏悔录”价值。与西方的自我辩护式忏悔不同,中国落马官员的忏悔既是个体悔悟,也折射制度反思。这类书写有助于党员干部回归初心,推动法治精神的社会化认同。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原主任胡平分析《追问》的独特价值时指出,作品的珍贵之处在于深入揭示了腐败分子的心路历程,书中诸多生动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腐败现象复杂性的认知。同时,书中也塑造了正直官员形象,写出了腐败的“催化剂”和复杂生态。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梁鸿鹰认为,《问心三部曲》是近年来少有的兼具思想深度与传播力的报告文学。不仅提供了纪实记录,更形成了“镜鉴”作用,让读者在阅读中自我对照、自我警醒,发挥了教育与警示的双重价值。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冯军旗从学术研究角度指出,《问心三部曲》扎根现实、反映深刻社会问题。其中,《追问》已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必读书目和博士论文选题,其基于大量案卷和访谈的扎实的现实主义创作,与学者田野调查精神一致。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问心三部曲》通过纪实、随笔与小说三种文体的跨界结合,搭建起文学与法学之间的对话桥梁。《问心三部曲》不仅是文学成果,更是反映全面从严治党与社会价值重建的重要文本。文学为法治注入温度,法学为文学提供注解,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公众对制度与价值的再认识,使其成为兼具思想性、文学性与社会性的时代读本。
编辑: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