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群众法治意识,近日,云南省威信县扎西镇创新开办“法治夜校”,利用晚间闲暇时间,将法律知识送到村民家门口,并总结提炼出“1123”工作法,有效打通了基层普法“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坚实的法治力量。
紧扣“一种需求”:变“我要讲什么”为“群众要听什么”
扎西镇法治夜校的生命力在于“回应群众关切”。开班前,扎西镇通过村组微信群、干部走访、民意收集箱等多种渠道,广泛征集群众最想了解的法律问题,形成“普法需求清单”。课程设置改变了以往“一刀切”的模式,实现了“按需点单、精准配送”。群众关心宅基地纠纷,就重点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养老、继承问题困惑,就深入解读民法典相关篇章。
“我们不再是自己关起门来定课表,而是老百姓‘点菜’,我们‘下厨’。”扎西镇司法所所长余如义介绍,“之前很多村民反映想了解如何防范网络借贷陷阱,我们这一期就立刻安排了‘金融普法’专场,场场爆满。”
打造“一套课程”: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
为确保夜校内容“接地气、聚人气”,扎西镇在课程设计上坚持“实用、易懂、管用”原则,构建了“6大模块”课程体系:基础法律普及、乡村重点领域法律普及、纠纷化解与维权、防范违法犯罪、政策与法治结合、移风易俗宣讲。在宣讲方式上,摒弃“你讲我听”的单一模式,综合运用“讲师+案例”授课、互动答疑、情景模拟、播放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大山村的一场关于邻里纠纷的夜校上,讲师组织村民现场模拟调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角色扮演中学会了如何依法依规解决问题。
“我们整合乡镇司法所干部、片区民警、普法先锋队员、村‘两委’成员等四方力量,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稳定师资队伍。他们各展所长,司法干部讲法理,民警讲案例,村干部讲相关政策,形成了普法宣传的强大合力。”扎西镇挂职副书记彭翼龙说。
用好“两种方法”:变“固定讲堂”为“流动课堂”
为解决群众“集中难、跑路远”的问题,扎西镇法治夜校创新采用“固定+流动”教学模式。除了在村(社区)会议室定期开讲外,更多时候将课堂搬到村民家中、院坝里、文化活动室,打造“家门口的法治课堂”。同时,建立“线上夜校”微信群,对因故无法到场的村民,及时推送课件、短视频等学习资料,确保法治教育“一个都不少”。
“以前觉得法律高高在上,现在法律送到了院坝头,讲的都是我们身边事,肯定愿意听,也听得进。”龙泉社区居民张燕彬在参加完一场关于防范电信诈骗的夜校后感慨道,“这次我们社区办法治夜校,我觉得特别好,作为一名党员,我肯定得带头参加,也叫上我的员工们一起学学,以后我们做事都得想着法律,按规矩来,也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实现“三个转变”:变“信访不信法”为“信法更靠法”
“法治夜校”的持续开展,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扎西镇基层治理实现“三个转变”,即群众心态积极转变、治理方式有效转型、社会风气明显转好。通过系统学习,群众法治意识显著增强,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权、通过调解途径化解纠纷的案例明显增多。夜校将普法关口前移,推动基层工作从“事后处置”向“源头预防”转变,实现了“调解一件、教育一片”的良性循环。龙溪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魏家丽表示:“现在很多矛盾在萌芽阶段就被法律知识化解了,工作推进更加顺畅。”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扎西镇蔚然成风,法治精神逐步融入日常生活,为构建和谐乡村注入了持久动力。(杨嫚)
编辑: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