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光明
10月30日,在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司法厅(局)长座谈会召开期间,与会人员实地调研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法治文化带,“零距离”参观长三角区域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
“这个长三角区域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很有创意,展现了长三角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成果,推动了法治与非遗互生共融,进一步创新了普法方式,增强普法实效。”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在参观长三角区域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时,这种创新让人眼前一亮。
据悉,这次展览共展出长三角地区精心制作的非遗法治文化作品48类120余件(组),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作品12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作品28类,涵盖剪纸、铁画、烙画、瓷画、彩陶、雕刻、面塑、砖雕等传统古法技艺作品。
“常州留青竹刻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拥有独特的技艺和清雅的格调。艺人在仅0.1毫米厚的竹青上精雕细琢,通过全留、多留、少留等技法,将‘十一个坚持’刻入竹青,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感受法治精神的滋养。”黄山市司法局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汪航说。
在一组面塑作品前,与会人员争相驻足拍照。
这组面塑作品由亳州市司法局选送,生动展现了法治主题下的群像场景。画面中,不同形象的人物围绕着写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卷轴,姿态各异却聚焦法治,寓意法治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众人齐心协力。
“这不仅彰显了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传递出大家携手推进法治进程、构建法治社会的坚定信念。”与会人员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为办好这次长三角地区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览,沪苏浙皖各地深入挖掘本地优秀传统非遗技艺,把法治元素融入非遗作品,让一件件精美的非遗作品焕发新机。
“我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法治与非遗融合,既展现传统技艺之美,又呼应法治之光照亮万家灯火的寓意,让法治文化与非遗艺术完美交织,成为‘非遗+普法’的艺术诠释。”安徽省司法厅法治调研处处长殷本明说。
编辑: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