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莎莎 通讯员 宋春雨 刘维
从街道社区到田间地头、从公园商场到学校企业……一场场检察法治宣传活动深入大街小巷,有事无事听一听法治小课堂,遇到法律难题随口问一问身边的普法检察官,已经成为不少群众的生活日常。
2025年以来,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人民检察院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定位,扎实履行普法主体责任,多措并举推动法治元素深度融入社会治理末梢,为法治云龙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以“阵地建设”为基础强化普法“力度”
云龙区人民检察院以党的建设引领普法工作,注重将党建工作与法治宣传规划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党建+普法”模式,实现党建与普法互相促进。依托“红引擎·蓝动力”党建品牌,将党建工作“软实力”转化为宣传普法的“硬支撑”,依托“蓝耆士”志愿者服务队,定期赴商场、地铁站、建筑工地、“文化大集”等市民集中场所开展宣传普法活动,结合春节、妇女节、端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让法治宣传贴近群众生活,受到辖区群众一致好评。
针对群众“看不懂法条、听不懂法言”的痛点,该院“阳光青年”法律志愿者服务队主动转变宣传方式,将“法言法语”转变为“网言网语”,以群众“听得懂、看得见、用得会”的形式开展宣传。其中,自编自导自演的反诈情景剧《刷单被骗十二时》在全市巡回演出,将法律知识“演活”,有效提升了普法工作的原创力、传播力与影响力。
以“创新形式”为路径提升普法“深度”
“坐地铁时看普法视频,既能打发时间又能学防骗知识,很实用!”这是不少徐州地铁乘客的反馈。该院以真实办案案例为蓝本,制作《“收藏品”里的陷阱》《交易》《虚拟的财富》等反诈视频,联合徐州地铁集团在全市地铁线路全线播放——借助地铁人流量大、受众广、观看时间集中的优势,潜移默化提醒公众防范金融理财骗局,生动的动漫形式与易懂的剧情引发广泛关注。
在线上阵地,该院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通过微信公众号开设“以案释法”“案例分析”“法治资讯”等专栏,将法治理念送到群众指尖;依托“云龙微检察”为民服务小程序,解答群众疑虑、宣传法律法规,实现“全方位联络不掉线、全天候服务不打烊”。
以“靶向发力”为抓手激活普法“精度”
针对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该院摒弃“粗放式”宣传,定制个性化“普法菜单”,以典型案例讲述、案件公开听证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地精准普法。
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该院组建“检爱・一朵云”法治副校长团队,实现辖区40所中小学、特殊学校及中职院校全覆盖,常态化开展自我保护、校园安全等主题法治教育;创新开设“睿直播”教育平台,让青少年足不出户接受法治教育;设立未成年人观护基地,配备心理治疗室、情绪宣泄室、法治教室、团体辅导室等功能区,联动政府、社区、学校、企业及公益组织等多方资源,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矫治教育和身心修复服务,预防和减少其重新犯罪。
面对辖区企业密集、经济纠纷多发的情况,检察官从“坐堂办案”转向“一线服务”:针对司法办案中发现的刑事风险点,向企业制发风险提示函并提出防范对策;创新“企业合规+听证”模式,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法治化水平,精准化解企业法律难题。
以“履职融合”为重点释放普法“温度”
“您有什么法律问题,我们帮您解答。”在云龙区的社区、街道,这样的关切询问常从检察官口中传出。该院依托“双服务双报到”“第一书记”等工作机制,结合群众矛盾纠纷和法律疑问进行普法宣传。检察长带队深入社区,“面对面”宣传检察职能、收集群众诉求;搭建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与检察官的对接平台,推动“宣传在一线落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
“多亏你们调解,这点小事终于理顺了。”在该院调解中心,一位老人握着检察官的手感慨道。该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邀请离退休老干部、心理专家、代表委员等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宣传与矛盾化解,将法律知识普及与纠纷调解相结合,既传递检察声音,更解决群众实际难题,让普法工作既有“法治力度”,更有“民生温度”。
编辑: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