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概况 通知公告 投稿专区 人才招聘 对外联络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治城市

从“社区治理”到“城市温度”的升级跃迁

时间:2025-11-19 17:49:34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阳光洒在“老街·味十里”社区食堂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粼粼波光。68岁的陈阿婆端着热气腾腾的“长者套餐”,和同伴在餐桌前相视而笑;隔壁的儿童活动室里,稚嫩的童声与老人的谈笑声交织。余晖落尽,浙江省郑岩滨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带领古街社区青年宣讲员走进老街与新城的交汇点,情景式解码城市更新不可替代的“人文密钥”,诉说老街振兴“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热情。这一幕幕,正是台州市路桥区路桥街道以党建引领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

      从“老幼共托”场景的构建,到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的打造;从“15分钟生活圈”的温情脉脉,到“全域友好”的城市温度跃升,近年来,路桥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朝夕相伴”双龄共养、新就业友好街区等多个项目,增强了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能力,切实提升了群众生活质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路径,撬动基层治理的深层变革。

      3年来,这里建成全省首批“一老一小”服务场景,托育幼儿2100人次,服务老年群体超万人次,更让新就业群体在异乡找到“第二家园”,描绘了一幅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新有所归的共富画卷。

      朝夕之间

      勾勒“老幼共融”的幸福圈

      明亮的游乐室里,爷爷奶奶们带着牙牙学语的幼童快乐嬉戏;宽敞的活动区内,银发老人们惬意围坐,品茶对弈……走进路桥街道“朝夕相伴”双龄共养服务综合体,画面格外温馨。眼下,老幼共享阵地、老幼共乐服务已是路桥街道的新常态。

      “一老一幼”是民生大事,近年来路桥街道持续深化“朝夕相伴”双龄共养行动,建立健全“1+X+N”双龄共养服务体系,推动“一老一幼”阵地共享、活动共融、服务共促,着力构建“幼有善育、老有颐养”的新格局。

      “以古街社区为例,我们以社区为‘1’,辖区洪福堂、商务局、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等16家党组织为‘X’家参与单位,结合‘N’名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等,形成体系。”路桥街道古街社区党委书记王泺童说,在党建引领、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下,极大地提升了古街社区“一老一小”群体服务供给水平,推动“老幼共托”新场景的构建,2023年社区入选浙江省第三批城镇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名单。

      据了解,路桥街道以“暖心、舒心、贴心”为切入点,搭建服务“一老一幼”优质平台阵地。服务面积1000平方米的老幼多元化融合枢纽型综合服务平台里,健康驿站、观影室、儿童阅览室等15个功能区块一应俱全,并开设了该区首个社区食堂——“老街·味十里”,通过“中央厨房+助餐点+送餐入户”助餐模式,形成完善的助餐服务网络体系。目前,社区食堂日平均堂食超250人,助餐总人数已超过5.5万人次。

      “老有所养”托起幸福晚年。路桥街道还响应群众呼声,打造“5分钟朝夕相伴生活圈”,街心公园、社区儿童之家与“朝夕相伴”双龄共养服务综合体紧邻,综合调配社区内外服务资源,构建老幼共融的全龄友好社区。

      为了更好地拓展阵地、运营阵地,该街道还引入了星泰佳、现代公益、合沐家托育等一批第三方服务力量,通过“公益+低偿+市场化”形式,满足居民居家养老、儿童就近托育等服务需要。在古街社区“朝夕相伴”双龄共养服务综合体内的康复训练区,张大爷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这里方便又便宜,而且预约使用康复器材,都会有专人陪同。”

      在“一老一幼”代际共融活动上,路桥街道聚焦“以老助老”“以老带幼”“老幼同乐”三类活动场景,开展志愿送餐、爱老叩门探访、老年文艺汇演等服务,并设置老幼研学路线,开展老幼传承诗歌朗诵、歌曲合唱、老幼书法沙龙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今年以来,该街道以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为引领,创新开展“赋能提质工程”系列擂台赛,提升社工队伍晋位争锋精气神,不断推进社区“朝夕相伴”项目子品牌建设,引导各社区结合实际情况,推出“烟火新安·童心暖屋”“老街坊”“和你嬉·在河西”“青春不打young”等10多个老幼服务品牌项目,已组织开展“一老一幼”市集、长街环游记等主题活动40余场次。

      暖“新”街区

      让“旁观者”变“主人翁”

      城市的脉动,离不开新就业群体的辛勤奔波。路桥街道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这些城市文明的“毛细血管”。在古街社区的妙智街,一条长约400米的“新就业友好街区”正悄然成型,它试图回答的是如何让这些城市的“行者”找到“家”的归属。

      “‘新就业友好街区’重点在改善从业环境、增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融合、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探索新就业群体工作新路径。”路桥街道组织委员史诚说。目前,该街道已完成新就业友好地图的绘制工作,提供就餐服务,增加专用停车位,开展交通安全和健康讲座,并为50余名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暑期托育服务,成为有温度又具活力的新就业群体友好型城市空间。

      温暖,首先源于制度的接纳。从制定友好“新”制度出发,路桥街道建立社区报到制度和新就业群体常态化联系制度,目前已有56名从业人员主动到社区报到,并已开展10余场志愿服务活动。古街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全覆盖联系在街区服务的新就业群体,每月开展一次沟通交流,这不仅是了解困难的渠道,更是一种“被这座城市铭记”的郑重承诺。

      公开招募的“友好观察员”和“红骑士”志愿服务队,让骑手们在走街串巷之余,多了一重“街区管家”的身份。他们用“随手拍”记录安全隐患,在传统佳节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从服务的共享者转变为治理的共建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是一种深层次的融入与认同。

      关爱,最终要落在最实际的点滴上。迭代升级的“蜂享驿站”是随时可停靠的港湾,而由联建单位补贴的食堂则充满了贴心的关怀。不仅每份套餐减免4元,营业时间更是延长至下午一时,只为确保在午高峰后疲惫奔波的他们能安心地吃上一顿可口饭菜。

      服务更延伸至他们最牵挂的后方。与技工学校合作的“技能提升班”为他们规划未来;党群服务中心的暖“新”服务台为他们排忧解难;而依托“朝夕相伴”项目设立的爱心托育点,则在寒暑期为他们免费照看子女,解决最大的后顾之忧。当联建单位洪福堂国医国药馆送来义诊,当传统佳节里大家一起包饺子、做食饼筒,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便在这条街区深深扎根。

      社区治理

      用“小切口”点亮“大民生”

      回望路桥街道的探索,其精髓不在于创造了多少新名词,而在于用党建引领这根“绣花针”,穿起了资源整合的千条线,巧妙地构建起“党委统领、组织联动、社会协同”的“一盘棋”格局,让分散的力量汇聚成拳,精准地服务于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展现“润物细无声”的治理艺术。

      从朝夕相伴的温馨场景到全域友好的城市图景,路桥街道以党建为纽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需求为导向,让公共服务既有力度更具温度;以共治为路径,激发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在这里,老人们的银发与孩童的笑颜相映成趣,新就业群体的汗水与志愿者的热情汇聚成河,共同谱写着新时代基层善治的动人乐章。(许峰)

 

编辑:明东

相关阅读

中国法治宣传教育网 fzwh.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