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陈曦
1933年,诗人艾青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饱含深情的诗篇。2025年,在艾青故里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以此为灵感,“检察+文联+作协”联合共建的“大堰河”检察文苑品牌正式启动。
检察官是法治实践的践行者,作家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大堰河”检察文苑旨在推动“检察官+作家”深度融合,以办案之效托举文化之魂,以文学之笔讲好检察故事,让检察工作在文字中显温度,让法治精神在传播中深入人心。
沉浸式采风 共研检察案例
“我觉得这次采风活动很有意义,让我对检察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这么多生动的案例介绍,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日常检察工作是文学创作的‘富矿’,小案件连接着大民生,通过一线采访,我们获取了很多鲜活的写作素材。”
2025年5月,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时代检察故事”主题采风活动在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检察院开展,金华市作协组织了18名国家级、省级作协会员参加。围绕近年来金东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典型案事例,检察官与作家围坐一桌,从文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创作。
“该案中,犯罪嫌疑人仿冒国家高新企业D公司的核心技术专利生产配件,向国内中小发电机厂非法销售,导致企业产品销量下滑、品牌声誉受损……”针对一起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检察官正在分享案件办理思路、履职成效。
“这类假货对企业有没有影响?你们是怎么帮企业挽回损失的?”一位作家提问。
“这个高频控制器得过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燃煤火力发电厂应用很广。仿冒品让D公司丢了生意,比如在一次招标中,原厂没有中标,中标的却是卖假冒产品的公司。此外,也损害了企业商誉,客户买到假冒产品,第一反应怀疑产品质量。我们受理后,重点从商业机会流失、商誉受损这些方面入手,引导D公司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还多次组织双方调解。最后犯罪嫌疑人不仅对D公司进行了赔偿,还进行了公开道歉。后来D公司负责人专程来我院表达谢意,表示终于能放下心来专注研发,那种松快的神情,我们看着也特别有成就感。”
作家又问道,“这个案子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那有没有形成什么可复制的经验?毕竟知识产权保护不是个案问题,后续怎么让更多企业受益呢?”
检察官回答,“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在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我们专门召集了法院以及金东、兰溪、浦江三地公安机关召开了联席会,一同会签在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进一步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工作指引,明确被害企业该怎么维权、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比如遇到类似案件,企业该找哪个部门提交证据,检察机关什么时候介入引导侦查,法院在量刑时怎么考虑侵权情节和赔偿情况。我们希望能通过制度把经验固定下来,维护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从“体验式采风”,升级为“沉浸式共创”,这场采风不仅为后续创作积攒了一摞摞写满细节的素材本,还让“检察官+作家”的联动从“素材收集”走向“思想碰撞”,为检察文化作品的创作质量与传播效果赋能。
多维度创作 书写检察故事
与此同时,在省、市检察院、市作协和区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首届“新时代检察故事”暨“大堰河”检察文苑征文活动在金东区拉开帷幕。这一征文活动面向全省检察系统人员和省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在三个半月的时间内,共收到来自浙江、江苏、四川、广东等省份作者的275篇原创文章。投稿者中,有深耕检察一线多年的“老检察”、初出茅庐的青年干警,有笔触敏锐的专业作家、老师,也有满怀法治梦想的在校大学生。2025年9月,“新时代检察故事”暨“大堰河”检察文苑征文活动正式公布评选结果。
这些作品里,有深夜刑检办公室不灭的灯光,有田间地头公益诉讼检察官的匆匆脚步,有涉案未成年人脸上重绽的笑容……作品的字里行间都紧扣“新时代检察故事”主题,凭借鲜活的场景、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文笔,多篇作品一经推出,单日阅读量迅速破千,得到了广泛的点赞好评。
“又到秋季草莓花儿开,今年,老刘头大棚里草莓蔓上白色的花儿开得密密麻麻,仿佛天上的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金东区作协主席王晓武的《草莓花儿开》,讲述了因案件中发现草莓果农买到劣苗的社会治理问题,检察院、法院联合制发“双建议”书,推动加快种业基地建设,规范种苗销售的故事。
“从追寻个案正义,到构建长效机制;从帮助一个家庭,到守护无数希望,司法的温暖始终在延续。”中国作协会员、义乌市文史研究院理事长潘爱娟的《跨越寒冬的司法暖阳》,以三级检察机关联动救助退役军人老叶的故事,展现司法救助如何与社会帮扶衔接,为因案致贫家庭点亮生活希望。
“司法的力量,不仅守护当下的公平正义,更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种下永不凋零的文明印记。”中国作协会员、金华市直作协主席桑洛的《古树与古道:公益诉讼守护金东的千年印记》,则将视角投向金东区的古树名木与太阳岭古道,讲述了检察力量守护自然、镌刻文明的故事。
“回溯从检近三十年来的难忘经历,怀念那渐行渐远的时光,我为曾经燃烧的激情岁月而自豪。”台州市人民检察院退休人员王兴建的《三进检察续芳华》,以个人职业生涯为脉络,从检察机关重建初期的艰辛到新时代检察工作的发展,串联起不同时期检察工作的变迁与不变的坚守。
这些文章虽视角各异,却共同诠释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无论是守护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检优营商”,还是温暖困境家庭的“检护民益”,亦或是检察人代相传承的“不变初心”,新时代检察工作始终以法律为基、以民生为本,在维护公平正义、护航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跨领域互动 共育检察人才
“不同文体就像不同‘语言体系’,公文重规范严谨,文学重情感共鸣,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需灵活切换。”
8月27日,金东区人民检察院邀请中国作协会员曹伦星到院内,以“检察文学创作”为主题,依托“积道·研法”交流平台,与检察干警开展分享互动沙龙。
作为深耕文学领域多年的资深创作者,作家以自身工作经历为切入点,拆解写作背后的逻辑。他说,写作不是凭空创作,而是经验的沉淀、素材的提炼,检察干警在履职办案同时可以不断挖掘写作素材。在写作时,既要守住法治宣传的专业性,也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有温度的叙事,让检察工作从案卷里走到群众眼前。
以检察机关办理案件为研讨核心,组织青年干警与作家、学者开展深度交流。通过“办案干警讲案例+作家谈创作思路”的模式,帮助青年干警提升案件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法治传播能力,培养一批既懂法律专业、又懂文化传播的复合型检察人才。
“‘检察官+作家’的双向互动合作,架起了检察文化与文艺创作之间的桥梁,推动了文化共研、案例共析、平台共享、品牌共建、人才共育,从而不断砥砺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本价值追求,为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板。”金东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牛大庆表示。
编辑: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