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红旗
司法所工作人员就带着一叠宣传册来到了村民中间,村民们就陆陆续续围坐过来。这是日前发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木桐乡鸟桥村的一幕。
“我前阵子在集市上看到个卖保健品的摊位,人家说这个保健品能治很多病。我身体不好,就花了500多块钱买了不少。我吃了六天,没啥效果,就去集市上找卖家,结果摊位没有了。”张大爷凑上去前说。卢氏县司法局木桐司法所所长陈国涛回答说:“按照民法典,这种虚假宣传卖保健品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张大爷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后再遇到这种事儿,大伙儿可别着急掏钱,看看效果再说。”
陈国涛和村法律顾问李明又回答了村民提到的网络诈骗、邻里纠纷等问题。夜渐渐深了,村民们离开时,手里都紧紧攥着宣传册,嘴里念叨着:“以后得多懂点法,不能吃亏。遇到问题,先找‘法律明白人’问问。‘凉亭夜话’务实管用!”
木桐乡地处豫陕边界,地广人稀,辖7个村55个居民组,总人口7560人。木桐乡鸟桥村作为“凉亭夜话”的发源地,以村民组为单位,在夜晚进行普法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助力乡村振兴。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4004平方公里的县域内耸立着4037座山峰,是全省县域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县,如今,这种模式已在全县铺开。
“卢氏县司法局立足普法依法治理职能,以‘凉亭夜话’为载体,让法律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为乡村治理筑牢法治基石。可以说,‘凉亭夜话’的灯火点亮了一个个村落,也照亮了乡村治理的法治路径。”三门峡市司法局局长员三喜评价道。
“凉亭夜话”是三门峡市司法行政系统将法治元素深度嵌入乡村治理全链条的生动实践。
三门峡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地处崤函古道核心区,山区面积占比67%,农村人口老龄化率达25.8%。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经历着传统治理模式与现代法治需求的深度碰撞。
“我们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持续推动法治力量真正下沉到基层,法治理念贯穿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实现基层的高效能治理。”员三喜说。
三门峡市司法局调研发现,传统普法“法言法语”与群众生活脱节的问题突出。“面对‘法治需求在基层、矛盾焦点在基层、力量薄弱在基层’的现实困境我们创新提出‘场景、队伍、链式、科技’四维融合治理模式,激活基层法治内生动力。”员三喜说。
三门峡市陕州区司法局原店司法所创新开展的“敲门行动”,组织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普法志愿者走街串巷、登门入户,用真情传递关怀,敲出温暖人心,为独居老人、问题家庭、留守儿童等提供法律帮助,在走访中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然后将发现的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通过“板凳议事”进行消除和化解。
如今,陕州区司法局建立的“排查—化解—回访”全链条矛盾纠纷处置机制,聚焦基层治理难题,确保矛盾早发现、早介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的目标。
三门峡市湖滨区司法局前进司法所改进以往“发传单、念条文”的单一模式,指导各社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居民需求,打造“一社区一品牌”的普法项目,将“高空抛物”“噪音扰民”等社区常见问题搬上舞台,通过建立“法治积分”制度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普法宣传、调解纠纷、举报违法线索等。
三门峡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扎根群众、回应需求,将法律的专业性与基层的烟火气深度融合,将现代技术与传统群众工作方法有机结合,让法律成为化解纠纷的“金钥匙”。如今,卢氏县打造“凉亭夜话2.0”,在村民纳凉点升级为“议事+普法+调解+服务”综合体,曾经的“闲聊场”变成“法治课堂”;灵宝市借势“苹果节”“村超联赛”等本土节会,在人流密集区设立“反诈一条街”,将法律知识印在“法治苹果”包装上;湖滨区在小区门、商贸集市设置“普法小摊”,结合物业纠纷、高空抛物等热点开展“微宣讲”,并积极打造“湖小司”法治IP,推出AI虚拟主播“星小法”,开展线上普法活动。
编辑: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