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初冬,寒中砺新。在北京这座被称为全球数字经济高地的城市,网络发展与创新动能蓬勃奔涌,但新型网络诈骗的风险也在悄然蔓生。
11月19日,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北京站”暨收官总结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活动以“e法善治 网聚同心”为主题,全面展现网络法治建设丰硕成果和“全国网络普法行”品牌活动成效。活动期间,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剑指网络诈骗,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多部门综合施策、久久为功,走出了一条以网络普法赋能全民反诈的特色之路,取得显著成效,“网络反诈”的亮丽名片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
场景浸润,扩大普法覆盖面
“您突然接到一个视频电话,屏幕对面是您最亲近的人,声音、样貌分毫不差,焦急地向您求助。您会犹豫吗?”启动仪式现场,北京市委网信办网络监管和应急指挥中心主任焦旸分享了首都网信部门在全民反诈中的实践经验。焦旸介绍,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AI换脸”诈骗的真实案例,也是今天网络世界严峻挑战的冰山一角。
这一点在网民票选产生的“法律热词”中也得到了体现。11月18日晚,首都网络普法联盟“e法之光”活动在中华世纪坛举办,2025年度微博十大法律热词全新发布。“网络安全法修改、网络谣言治理、法治宣传教育法出台、数字法治、反诈行动、隐私保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反网络暴力、国家宪法日、正当防卫”赫然在列,“反诈”成为网友关注的法治焦点之一。
面对11.23亿网民、近80%的互联网普及率这一现实国情,全民反诈如何破题?北京的答案是以法治夯实根基,用普法浸润人心,创新构筑数字时代的反诈高地,守护亿万网民的清朗空间。
李女士是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一名“上班族”,乘坐地铁通勤是她的生活日常。她告诉记者,每天从进入地铁站开始,反诈内容就如影随形。候车期间,站点内的灯箱会轮番展示反诈宣传海报;进入车厢,不仅能看到兼职刷单、投资理财、网恋交友等典型诈骗类型的普法知识,还能读到各种直击要害的反诈金句;甚至走出站外,拿出手机扫码共享单车,在开关锁的同时也能听到反诈语音提示。“这样的反诈宣传,我们想不记住都难”,李女士说。
公共交通、商圈楼宇、公园广场……这样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普法内容是北京深入开展反诈工作的生动缩影。润物无声的场景浸润让网络普法渗入城市肌理,也让反诈宣传融入市民生活日常,彻底打通全民反诈的“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今年以来,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各区网信办及属地主要互联网企业集中开展以“网信护航·全民反诈”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进社区、进校园、进地铁、进公园、进市集、进企业等,通过氛围营造、现场宣讲、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广大市民了解反诈、重视反诈、参与反诈。
“‘现场宣讲+答题抽奖’‘反诈知识有奖问答’‘反诈沙包’等场景式普法活动,让网络普法走进市井街巷、融入人间烟火,让反诈防骗知识跟着百姓的‘菜篮子’走进千万家”,北京市委网信办工作人员说。
精准滴灌,提升反诈靶向性
网络普法必须与时俱进,在针对性与实效性上同步发力。“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北京聚焦关键群体,分层分类开展网络普法,提升全民反诈法治素养。
2024年,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导打造首都网络普法核心品牌“e法润京华”,依托首都网络普法联盟矩阵,联合114家成员单位构建四级普法体系,通过“普网络法”与“用网络普法”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网络法治建设在全市范围内铺陈开来。涵盖反诈宣传在内的网络普法内容被送进千家万户,覆盖人群超30亿人次。
同时,坚持首善标准、突出首都特色,推动网络普法从“线上单向传播”向“线上线下一体互动”转变,北京以“网络普法+全民反诈”双轮驱动,将“一区一品牌”系列活动送进辖内各区,形成防范网络诈骗的强大合力。
在西城区,“西狮普法进万家”活动聚焦银发群体,为老年人撑起坚实的网络“防诈伞”。来自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艺术家们将网络普法与相声、评书等传统艺术相结合,揭开了老年金融、老年健康等领域中暗藏的网络陷阱和典型骗局,让老年人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筑牢上网防诈骗的“思想长城”。
在东城区,“东城有约·指尖普法进行时”活动深入街道、社区,围绕网络安全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相继开展“网信课堂”等讲座、公益律师服务团进社区等活动,实现场景式、互动化传播,深受老年群体好评。
在海淀区,针对互联网匿名性、开放性等应用特性导致的网络诈骗违法行为,“银龄智护大讲堂”活动进行普法宣传、推广网络知识、提升防护意识,持续助力老年人群体依法上网、安全上网、文明上网,共同营造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青少年网络反诈宣传教育。作为首都高校最集中的区域,海淀区汇聚37所高校、55万学子,这里既是青春梦想启航的沃土,也是平安建设的阵地,“守护青春·警学联盟——校园反诈‘海’有我”等活动被学生们称为“定制版反诈铠甲”;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的的大兴“e法兴未来”普法嘉年华,实现网络普法和寓教于乐的双向奔赴。“昌平新 e 人”普法宣讲团采用“展览+宣讲+文艺”融通模式,推动法治精神融入青少年生活日常、触手可及。
科技赋能,推动反诈智能化
“您好!我是‘京小e’,专注于互联网法律科普,我致力于为您提供权威、专业的法律解答……”“京小e”首都网络普法智能体是北京市委网信办开展科技普法、智慧普法的创新探索,依托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底座,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以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普法方式,为网民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24小时在线法律服务。
这一基于大模型构建的AI智能体是北京市委网信办提升反诈治理效能的又一创新举措。记者了解到,结合百度平台技术优势与“京小 e”智能普法工具,北京常态化开展网络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场景互动与智能普法,提升反诈质效。
“抖来普法”是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抖音共同打造的网络普法精品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5年来汇聚150万件投稿作品,内容播放量超过992亿次,覆盖网络用户100亿人次。
当下,网络诈骗案件常常跨越多个平台。犯罪团伙往往利用A平台引流,至B平台实施诈骗,或冒用多个平台名义骗取用户信任。鉴于网络诈骗的复杂性,网信部门牵头,聚合企业力量,共建反诈防线,成为全民反诈的关键一环。
下一步,北京市委网信办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加强联合执法和反诈宣传,坚决遏制案件高发态势,织密首都反诈防护屏障。
全民反诈,是一场与犯罪分子的技术赛跑,更是一场浸润人心的普法工程,既需要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也需要凝聚“人人参与”的社会共识。“十五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然绘就,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以富有成效的“网络反诈”为缩影,首都网络法治建设正挥毫落笔、书就新章。(法治网 任锐 秦思勉)
编辑: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