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概况 通知公告 投稿专区 人才招聘 对外联络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普法一线

枣庄消防救援支队积极开展“八五”普法宣传

时间:2025-09-17 19:46:5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作者: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天健 通讯员 季龙 

      “八五”普法以来,山东省枣庄市消防救援支队紧扣“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制要求,锚定“系统化推进、精准化发力、社会化共治”目标,创新构建多层次、全覆盖、高实效的消防普法体系,让法治消防理念深植城乡大地,为平安枣庄建设筑牢坚实法治屏障。

高位统筹强根基 制度先行筑框架

      支队将普法工作纳入消防事业发展全局,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每年专题研究部署普法工作,实现普法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落实、同考核。

      在制度建设上,主动作为,推动消防法治规范化发展。提请市、区(市)两级政府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纳入政府常务会议学法计划,推动出台《枣庄市消防车通道管理办法》《枣庄市火灾事故调查处理规定》等3部规范性文件;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学消防”长效机制,在党校干部培训班增设消防安全课程,累计培训县科级干部2000余人次;深入开展《山东省消防条例》立法调研,收集意见建议为地方立法提供实践支撑,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普法工作格局。

精准施策破难点 分类宣传显实效

      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场景的消防安全需求,支队推出“精准滴灌”式普法服务,实现从“大水漫灌”到“靶向施策”的转变。

      开展全民微学,建立分类分级推送机制,利用应急广播体系、微信群等平台,向29200余家社会单位、5.5万余户家庭精准投放消防常识,制作推送科普微视频156部,总阅读量超300万次;建成覆盖城乡的四级应急广播体系,创作方言“三句半”、快板等特色音频,每日定时播报,覆盖全市1248个行政村、1618个自然村,让消防知识“声入万家”。

      落实校园普法,联合教育部门打造“开学第一课”品牌,覆盖280所中小学、70万人次师生。研发12个中小学消防课程包,2项获评省级精品课程,推动5所高校将消防安全纳入素质拓展必修课,明确2个学分要求,组织灭火演练32场,培训学生9.8万人次,考核通过率达98.6%,从源头培育青少年安全素养。

      推动行业普法,组建由11类行业、70余个协会组成的“蓝焰公益联盟”,制定《枣庄市社会组织消防安全工作指南》,推动1.3万家单位落实主体责任。结合三年攻坚行动,联合应急、公安等部门开展宣传活动80余场,发放资料6万余份,组织演练800余场次,曝光问题物业81家,整改隐患153处,以普法推动行业规范。

创新载体提活力 多元阵地聚合力

      支队不断创新普法形式载体,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体验+互动”并行的普法矩阵,让普法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联合市科协建成50余处消防科普基地、主题文化公园、社区体验室,打造2处市级“蓝焰光影”主题影院,开展观影活动46场,吸引1.2万人次参与;在全市680个小区电梯显示屏滚动播放普法视频,日均覆盖超50万人次,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近距离学习消防知识,让实体阵地沉浸式体验。

      此外,支队借助新媒体矩阵传播,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专栏3个,发布报道260篇次;制作电动自行车安全公益广告在黄金时段播出,推出《开讲啦!“开学第一课”》《消防安全“进万家”》等系列新媒体作品,原创《三国消防趣谈》等作品斩获国家级奖项,连续四年获全国科普工作表彰。

      发动专业团队精准普法,先后成立“蓝焰传学”讲师团和“蓝焰”先锋执法服务队,前者开展普法巡讲40余次,后者由防火专家和律师组成,线上线下解答执法难题50余次。同时组织“消防蓝匠大讲堂”授课评比,3期活动培训指战员85人次,激发学法讲法热情。

社会共治增动力 长效机制促深化

      支队坚持“开门搞普法”,推动形成“政府主导、消防牵头、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组建台儿庄古城、榴乡等特色消防志愿者队伍18支,注册志愿者13.2万名,设立服务站26个,开展活动320场次,服务群众5.6万人次。其中“薛消防”“火焰蓝守护石榴红”等项目获市级表彰。

      同时,将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推行“以案释法”机制,开展“以案说法”活动56场,参与群众1.8万人次,2025年1个案例入选国家消防救援局“以案普法”典型案例;对接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关于建立健全校园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机制的建议》提案,推动普法与依法治理深度融合。下一步,枣庄市消防救援支队将持续深化“八五”普法成效,针对薄弱环节优化长效机制,进一步创新宣传载体、凝聚社会合力,让消防安全法治理念真正融入社会治理、深入群众生活,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消防安全保障。

编辑:明东

相关阅读

中国法治宣教网 fzwh.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