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曹飞 郑爽
“要不是看你们检察官如此锲而不舍地耐心调解,赔偿金额我们是不会退让的。”在一次调解结束后,当事人对我们所说的这句话,我想就是对“匠心”解纷最暖心的认可。
凌晨的碰撞与僵局:一份信任的托付
在我从事检察调解工作的这些年里,总有一些场景和话语,如同暗夜中的灯火,清晰而温暖,提醒着我这份工作的价值。不久前调解的一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就是这样一个案例。
一天凌晨,一位80多岁的老人步行经过某路口时,被一辆电动三轮车撞倒后不幸离世。经交警部门认定,电动三轮车方承担事故全部责任。事实清晰,责任明确,按理说,赔偿问题应该顺理成章。然而,在后续的交警调解阶段,双方却在赔偿金额上陷入了僵局。
老人家属认为,对方既然全责,就应按照他们提出的诉求进行全额赔付,而肇事方虽然承认责任,但认为对方提出的金额过高,双方为此多次爆发激烈争吵。调解一次次陷入僵局,矛盾非但没有化解,反而有升级的趋势。
这起纠纷通过“检调对接”机制,流转到了我们检察院的“匠心·促和”调解室。
“您好,我是检察院‘匠心·促和’调解工作室负责人,请问你们目前还有意愿进行调解吗?”至今我依然清晰记得电话那头的回应:“我们谈了好几次,每次都吵得不可开交!但既然是检察院,我们愿意最后再试一次!”
面对这起看似普通却牵动两个家庭的纠纷,这番话不仅仅是一个诉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听、分、解、访”:一场数小时的“匠心”雕琢
接手案件后,我们并没有急于让双方坐在一起沟通,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情绪对抗下的沟通往往是无效的。于是,我们启动了自己探索总结的“听、分、解、访”四步调解工作法。
首先,是“倾听”。我们允许逝者家属表达愤怒和不满,倾听家属“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与面对未来生活的茫然无措。同时,我们也倾听了肇事方的懊悔与压力,面对巨额索赔的恐惧以及对家庭、对未来的担忧。通过倾听,我们摸清了矛盾的核心:这并非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而是信息不对称、情绪对立和互不信任所导致的结果。
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关键的“分流”。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此次调解的核心症结在于:如何在法律的刚性框架内,妥善安放生者的情感,找到一个既能体现对生命尊重、又能为肇事方所接受的平衡点。于是,我们充分发挥“刑事民事检察官+专职人民调解员+代表委员”复合型团队的优势,以专业的法律知识、极强的共情能力和心理疏导能力对双方进行疏导,明确理性谈判的总基调,精细拆分法定且有明确标准的和具有一定弹性空间的赔偿金类别,明确了“依法计算、情理补充、寻求共识”的调解方向。
真正的“巧解”阶段,充满了法与情的碰撞。我们采取了让双方“背对背”沟通与“可视化”解析相结合的方式。与受害者家属一方,我们展示类似案例的判决情况,耐心释明民法典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分析诉讼风险及诉讼成本,帮助他们建立对赔偿数额的合理预期,并通过情感角度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惩罚对方”部分转移到“告慰逝者、安顿自身”上来。面对肇事方,我们则着重强调其行为后果的严重性,以及积极赔偿是弥补过错、获得对方一定程度谅解,也是为自己减轻心理负担的唯一途径。我们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体会对方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
数小时的拉锯、沟通、释法说理……最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份承载着悲伤与责任的调解协议终于达成。受害方家属在极度悲痛中,展现出了较大的理性和宽容,不再坚持最初的高额诉求,作出了数万元的退让;肇事方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愿意给予赔偿并真诚道歉。
然而,协议的签署,对我们而言远非终点。我们深知,金钱无法弥补生命的损失,协议的履行更不意味着悲伤的结束。我们定期电话回访,关心受害者家属的心理状态,跟踪赔偿款的支付情况,确保协议得到切实履行,防止“纸面和解”。同时主动收集双方对调解流程的建议,将“避免亲友干扰”“细化赔偿明细”等经验纳入交通肇事案件调解规范。
“听、分、解、访”调解工作法不仅用于化解普通纠纷,更延伸到了高风险维稳领域。凭借这一工作法,我们成功化解多起“陈年命案”“强制医疗信访案”,从源头减少重复信访、越级信访。截至目前,共调解涉检察环节矛盾纠纷案件130余起,受理的信访量同比下降52.4%,程序性问题信访实现“零发生”,真正以“匠心”调解筑牢信访治理“第一道防线”。
久久为功:从个案和解到社会治理的“匠心”延伸
这起交通事故的成功调处,是我们“匠心·促和”调解工作室的一个日常缩影。它再次证明,很多基层矛盾并非不可化解,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专业的方法、耐心的态度和一份细致的匠心。
我们始终坚持践行“匠人”初心,扎根基层、服务行业,以个案为切口,持续推动深层治理。
“难道也要把我们当成贼来防备吗?”在一起某汽配企业员工“监守自盗”案件的调解中,企业加装金属探测仪、收紧门禁的“防内盗”举措,引发老员工的强烈不满。
“信任危机”成为阻碍生产经营的隐性症结!于是,我们跳出“就案办案”的局限,组织企业家与老员工代表召开恳谈会,用“拉家常”的温和方式,既倾听企业“防内盗”的现实诉求,又共情员工“遭质疑”的委屈心声。
最终,我们在法理与情理间找到平衡点,提出“员工互助监督+分时段柔性检查”的折中方案,成功化解潜在劳资矛盾,帮助企业生产秩序重回正轨。
秉持“一案如一件瓷坯,背后藏一类问题”的理念,我们深挖案件背后的社会治理漏洞,将调解成果精准转化为检察建议。针对汽配行业监管缺失、废品收购与煤气配送行业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我们通过“刑事打击+检察调解”双措并举,不仅帮助涉案企业挽回经济损失900万元,更向相关行业协会制发检察建议,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排查:助力龙泉汽配行业构建“内控+监管”双重防护网,为行业筑牢“剑瓷铠甲”,同类盗窃案件同比下降63.3%。推动2家金属废品收购站完成台账规范化整改;促成24个燃气供应站点专项评估与人员安全教育,为行业打磨“安全利剑”,切实达成“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成效。
坚守剑瓷匠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初心,强化“四大检察”一体履职,将“解纠纷”与“办实事”作为匠心服务的落脚点。我们通过纠纷调解工作及时发现群众难题,所移送的8条司法救助线索全部落地,累计发放救助金15万元,10起案件当事人获即时履行赔偿款。并联动民政、妇联等部门,为5名困难当事人解决就业、费用减免等问题,真正以匠心调解“化解一个矛盾,温暖一个家庭”。
回顾来路,我们以“匠心”守护公正,用“促和”传递司法温度。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这片“止纷息讼”的土壤,努力让每一起纠纷的化解,都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份坚实力量,真正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道防线”。
编辑:明东